对《惯性》一节课的反思
惯性这一节,属于概念课,授课前,我认为惯性现象比比皆是,学生学好有关概念应该不成问题。然而,实际并不如我想,对于一些浅显的现象学生还能应付,但若稍加提高,便无从下手,错误百出。究其原因,可能是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及惯性大小的影响因素上理解程度还不够,不透彻,故不能应付相关的问题。
这一节课,我注重课堂引入,我是这样引入的:在一次乘公交车的过程中,我遇到这样一件事情。在车行驶的过程中,突然一个急刹车,一个男同志不小心踩住了女同志的脚,女同志很生气地说:“看你什么德性?”男同志很幽默的说:“不是德性,是惯性。”那到底是德性还是惯性呢?大家通过自己的学习就一定能得出这个答案。这样学生就有了兴致,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自主学习之中。
惯性是指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。这个概念的关键点就是 “保持运动状态不变”,因此处理好“什么是保持运动状态不变”就至关重要。在自主学习中,根据学生的理解,就是把运动的物体保持运动,认为是运动状态不变。我就因势利导,让学生回顾力的两个作用效果,这样学生对什么是运动状态不变有了更深的理解,这样学生不但明白了运动的物体不想停下来,具有惯性,而且静止的物体也有保持静止状态不变的性质,即静止的物体也有惯性。这样学生进一步明白什么是“保持运动状态不变”。
在处理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的时候,学生根据日常一些错误的生活经验,总认为受力大的物体惯性大,运动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大。我就从力和运动的关系入手,让学生明白按他们的认识,不难得出受力大,惯性大,不受力,无惯性,速度大,惯性大,静止的物体无惯性,这样学生发现了与我们原有得出的正确结论矛盾了,从而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理解是错误的,我再因势利导,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,让学生得出,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。
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,使我认识到:只有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,才能对症下药,才能教有实效。